8.23.2005

Business @ 宏達電,絕不做「me, too」


在「台灣科技100強」中,宏達電從第93名一下子衝到第11名; 今年第一季每股盈餘高達5.5元,更讓宏達電再度成為股市冠軍。 從生產PDA起家,到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龍頭, 宏達電「跳躍式創新」法則,讓成長力道愈來愈強。
這幾年來,在微軟總裁比爾蓋茲親自出場站台的場合上,常少不了出自宏達電的智慧型手機的身影。
今年5月,比爾蓋茲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向世人展示全球第一款使用微軟Mobile 5.0系統為平台的3G PDA手機「Universal」。他手上那支手機的研發製造商,就是宏達電。如今,宏達電已經是全球微軟手持式系統陣營中,最大的手機供應商。
從生產PDA起家,到今天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龍頭,宏達電的成長力道愈來愈強勁。在《e天下》2003年「台灣科技100強」榜單中,宏達電是當年的第93名;再看2004年的科技百強排行,宏達電已經一下子衝到第11名。在由半導體、光電廠商佔據的前20名中,從事智慧型手機研發製造的宏達電,更是顯得相當特別。
向來低調的宏達電,卻從來沒有讓國際媒體和外資法人忽視它的存在。
「宏達電真的是台灣滿難得一見的公司,切入產業早,又有研發實力,」花旗亞洲科技研究部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2002年,宏達電股票剛上市時,楊應超就是第一位大聲喊進宏達電股票的外資分析師。
今年3月,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也大篇幅報導宏達電的競爭優勢。文中提到,在國際大廠連創新都要委外的風潮下,宏達電傲人的自有產品技術能力,將成為擁有最強接單實力的代工廠商之一。
事實上,宏達電並不將自己只定位在一家做ODM代工的手機廠。「我們把自己當成是一家設計公司,只是同時也做製造而已,」宏達電總經理特助劉在武表示。
目前,宏達電擁有超過900位研發工程師,佔全公司員工比例高達24.61%,而且流動率極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從裡到外都是由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手機,心裡會很有榮譽感,」宏達電一位內部員工表示。
絕不做「me too」
凡事要做「跳躍式」創新,是宏達電在高成長背後的第一憲法。宏達電要的不只比別人多做一點的創新,而是要做全新的產品設計、全新的策略思考。「我們就是不要做me-too的公司!」宏達電總經理周永明說,做me-too,永遠難以享受到競爭的優勢。
要不做me-too,並不是那麼簡單。事實上,今天股價高達200多元的宏達電,也曾歷經過一段發不出員工薪水的苦日子。
1999年,當時光有技術、但是苦無客戶的宏達電,初期募集的資金已經用盡,許多股東甚至追上門來要求退股。一切都靠宏達電執行長卓火土對自家技術能力的自信,加上董事長王雪紅掏出上百萬美元的資金挹注,讓公司得以繼續沒有後顧之憂地去追求創新。
當時還擔任研發副總的宏達電總經理周永明,自己也扛起行李箱到世界各地去看展,除了觀察無線產業的先進技術,也到處去找可能結盟的市場機會。「我們要非常瞭解消費者實際想要的需求,才能和客戶交流意見,」周永明說。
就這樣花了整整3年時間,宏達電在2002年研發出全球第一款PDA手機Xda,一推出就震驚全球手機市場,「Wow!」成為每個國外客戶看到產品的第一反應。當年,英國最大的手機雜誌甚至還以超大的封面標題,將宏達電這款PDA手機封為「手持式裝置之王(King of Handheld)」。
宏達電不僅是全球第一家推出PDA手機和智慧型手機的廠商,還開創出業界第一個跳過手機品牌、直接與電信服務業者合作的商業模式。這種前所未有的策略模式,更為宏達電築起讓人無法超越的競爭障礙。
如今在全球已經超過50家電信服務業者和通路商,成為宏達電的合作伙伴。對於這些想要發展手機資訊服務的歐洲電信服務業者而言,宏達電能夠進行資訊傳輸應用的高階智慧型手機,無疑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打開市佔率的最佳武器。例如,在英國還排不上前三大的電信業者mmO2,在PDA手機的市佔率,卻已經是英國第一。
要求品質幾近「龜毛」
不過,更讓電信服務業者放心的是,宏達電幾近「龜毛」的自我品質要求。過去在宏達電就曾發生過,產品已經出貨送到機場,卻被內部發現有項小缺點沒有改到,貨櫃全部從機場被追回來,重新開箱修改再出貨。
長年累積的革命情感和團隊默契,是宏達電可以貫徹品質紀律的背後主因。這批從迪吉多時代合作到現在的管理團隊,許多人都是合作經驗超過20年的老部屬。「這種感情和招兵買馬來的不一樣,公司上下對於品質的紀律,很容易感染,」宏達電總經理特助劉在武指出。
翻開宏達電今年第一季的財報,每股盈餘高達5.5元,成為台灣上市櫃公司冠軍;4月營收51.12億的成績,更創下公司歷史單月營收第二高的紀錄。宏達電明年在台灣科技一百強的成績,一樣讓人充滿期待。

8.15.2005

Phrase @ 管理佳言

*「我很相信運氣。而且我工作愈認真,運氣愈好。」 ——史戴芬?利考克,加拿大幽默作家

*「對自己來說,沒有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華特?惠特曼

Business @ 誠品會員高門檻 是籌碼也是難題

想要拿到誠品書店的會員卡,請先消費1萬元,若想成為終身會員,一年消費10萬元絕對不能少。誠品高規格的入會門檻造就了忠誠度高的優質會員,但這些忠誠會員是與銀行合作時的籌碼,卻也是難題。
16年前誠品推出讀書卡時就設定年消費須達2萬元才能入會的高門檻,這麼高的門檻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會員人數成長曲線逐漸趨緩。因此,四年前改年消費滿1萬元,終身會員則須累積消費10萬元或連續10年每年消費滿1萬元。
高門檻的入會方式能掌握到更忠誠的消費者,誠品書店會員每個月回購次數約兩至三次。
誠品會員買書可打九折,如果聯名卡會員同樣可享九折的優惠,這對原本會員權益造成打擊,更不用說1萬名的終身會員的反彈;又如果在發行聯名卡時,把眾多既有會員卡的折扣再下拉至九折以下,營業額與毛利的損失又可能負擔過重。
誠品集團在總經理室下成立「品牌資產管理部」,開始籌劃發行聯名卡,從醞釀到拍板定案長達近三年的時間。其中的關鍵就在吳清友認為誠品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這麼漂亮的女兒一定要找到一個好女婿才能嫁。尤其,誠品書店既有會員權益的照顧更是不能因為有了聯名卡而受損。
這些問題在找到適合的合作銀行後也許有解,總有人願意以低姿態配合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的高標準。但合作銀行也必須承接既有誠品書店會員卡的原本享有的優惠與福利,要讓主顧客不委屈是吳清友最大的堅持。

@李至和

Business @ 「韓流」從文化熱潮邁向投資熱錢

里昂證券巡迴五大金融中心促銷在亞洲,韓流威力早已勢不可擋;在歐美,Korea Wave還是個新鮮的名詞。里昂證券在商言商,大力向全球投資人宣揚:韓流就是「投資機會」。
七月二十日傍晚,下了班的香港中環,人潮一如往常,由摩天樓層向下湧動,快速滲入時尚名店林立的購物廣場。特別的是,IFC(國際金融中心商場)電影院下午六點半的這場,已經被里昂證券包下。應邀而來的近一百七十位投資界人士,拿著礦泉水、熱狗、爆米花,等著入場觀看《CLSA's Korea Wave》發表會。 繼高盛證券發表《金磚四國》報告之後,亞洲第一大股票經紀商里昂證券,也在最近發表一份長達一百六十頁的《韓流——不只是流行文化》的研究報告。報告透視過去五年席捲亞洲的韓國風尚,讓投資者瞭解這個文化現象的巨大影響,藉以掌握韓國與亞洲地區的投資機會。 為了引起全世界、尤其是歐美投資者的注意,里昂證券邀請了韓國電影製作人協會主席金亨駿(Jonathan Kim) 、YG 娛樂公司行政總裁Max Minsuk Yang,與里昂證券韓國分公司研究部主任James Paterson共同擔任主講嘉賓,以十天為期,巡迴歐、美、亞五大金融中心——倫敦、波士頓、紐約、香港、新加坡,盛大發表這份研究報告。 這是一場聲光奪人的發表會。《大長今》、《我的野蠻女友》、《生死諜變》、狂歌勁舞的嘻哈男子組合等被剪輯組合成三段影片,配合三位主講人的演說內容,讓平時不見得熟悉韓國流行文化的國際金融界菁英,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裡,獲得入門一窺堂奧的機會。

流行文化: 韓國產品代言人

曾在香港、菲律賓、韓國等地工作的里昂證券韓國研究部主任James Paterson強調,韓國的流行文化,已經從一時的潮流蔚然成風,「不但重建了韓國人的信心、韓國的國家形象,而且成為韓國產品行銷全球的重要代言者。」他所主寫的《CLSA's Korea Wave》報告指出,以韓國音樂、電影和電視劇集為主的韓國文化產業,二○○四年的出口金額,已經高達三億七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七億元,見圖)。雖然「韓流」所創造的產值,還無法與三星、LG、現代等三大韓國品牌等量齊觀,卻造就了韓國產品大批的擁護者和代言人。近年來,這股風尚讓更多亞洲人對韓國發生興趣,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也為韓國廠商提供良好的消費品促銷平台,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 「韓流在亞洲能夠成功,除了文化的接近性,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我們不是日本——這使得快速發展的中國大陸市場,對我們有更高的接受度,」韓國電影製作人協會主席金亨駿笑著表示。他分析,一九九○年代起,許多年輕人從美國留學回國,投入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產業。他們大量吸收美國先進技術、流行趨勢,並融合東方倫理價值、韓國民族獨有激烈情感,使韓流繼日流之後,大舉席捲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與日本為主的亞洲市場。「首爾成為東方的好萊塢,」他說。 《CLSA's》報告預期,這股由韓劇、韓國電影、嘻哈男子組合以至網上電玩形成的「韓流」風尚,將在未來三到五年,繼續吸引亞洲家庭紛紛轉用韓國高科技產品,進而改變消費模式。「這股熱潮方興未艾,韓國企業的發展必然大有可為。」 「對亞洲人來說,韓流有很大的魅力,是生活娛樂的一部分;對歐美市場來說,韓流主要的意義就是『投資』,」負責《CLSA's Korea Wave》報告影片部分的投資分析師 Paul M. Choi坦白指出。 James Paterson也表示,「韓國演藝文化的成功崛起,以及如三星、現代和LG等大型本土公司的業務推展,將對韓國經濟造成兩大影響,一是促進直接投資,其次是活絡股票市場,有利於取得更好的評級。」

產業隱憂: 盜版、過度投資和人力

然而,里昂證券也提到了韓流潛藏了部分隱憂。首先,盜版還是很猖獗。據統計,韓國影片一年營收約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三十六億元),盜版損失就高達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七億元),約占五分之一。其次,文化產業也面臨過度投資。「大家都以為這產業是個金礦,」金亨駿指出,目前已有一千五百家製片公司,一年出品六十部電影中,大概只有十部是成功的。十年內退燒。從數字來看,二○○二、二○○三年,韓劇和韓國電影的外銷成長率,都有稍微緩下來的趨勢。為提振上衝力道,韓國偶像紛紛出國,到台灣、大陸、日本與粉絲見面,拉抬韓流聲勢。韓國政府也在二○○三年提供六千萬美元預算,幫助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商情蒐集、貸款以及海外行銷。 另外,韓國教育制度也讓人憂慮。填鴨式教育與高度升學壓力,被視為鎮壓韓國年輕人創意的殺手。許多優秀的創意人才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根據官方統計,二○○四年,韓國有高達三十九萬個學生留學海外,花掉的費用高達五十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更進一步來看,韓國產業並不需要那麼龐大的創意人力。韓國企業需要向全世界求才,而不能完全依賴韓國本土的設計。 儘管如此,幾年下來,韓流對韓國國家的意義,已更甚於對韓國經濟的意義。對亞洲人來說,韓國已經變成一個更有趣的國家,有更好的國際形象,有更多國際專業人士不排斥到首爾工作個兩、三年。對韓國人來說,能夠輸出文化,更是對心靈與智能的向上提升。正如《紐約時報》分析:韓國已成為亞洲流行文化重要帶頭者。從本土產業升級到低附加價值出口工業,再升級到高附加價值的出口工業,鯉魚躍龍門般的「文化輸出」,大概是這蛻變的最後一個環節。 我們似乎從新的韓國標誌——由紅藍兩色組成太極圖的的「陰」,代替原本靜默的黑色——看到這樣具有動感、活力與自信的韓國。
@陳雅玲

8.06.2005

People @ 全球第三富翁 米塔爾出生印度小鎮

富比世2005年全球富豪排行榜名列第三的是出身印度的全球鋼鐵大王米塔爾,身價250億美元 (約台幣7955億元),僅次於蓋茲和股神巴菲特。他去年排名才62名,猛然竄起,讓人吃驚。
這位從小本鋼鐵生意起家的印度企業家,出生在一個沒有電力供應的小鎮,小學到大學都名列前茅,25歲那年,父親派他到印尼處理一項鋼鐵業務,從此踏上締造鋼鐵帝國的征途。
米塔爾自詡眼光獨到,「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他的創業過程,其實是一部兼併史,在全球各地,尤其哈薩克、羅馬尼亞、捷克等前社會主義國家收購瀕臨破產的鋼鐵業,低價買進,且入主就裁員,被各地工會冠上「工作殺手」的外號。他也會引進嚴格的管理機制和新的生產技術,經過整頓的鋼鐵廠,都轉虧為盈,如哈薩克的鋼鐵廠,在他接手前工人七個月沒領到工資,現在產量是原來的三倍,且創造很好的利潤。
米塔爾的鋼鐵帝國橫跨14國,而且還在增加,「版圖」北起中亞,南至非洲,西及歐洲,東達中、北美,共有員工1650萬人,去年鋼鐵價格上漲近三倍,他馬上躍登世界第三富的地位。
米塔爾去年為女兒瓦妮莎辦婚事,租下凡爾賽宮舉行盛宴,請1500名貴賓,找女歌星凱莉米洛開唱,耗資六千萬美元。蓋茲蓋一億美元的房子,米塔爾不肯落後,在倫敦買下一棟林園媲美王宮的超級豪邸,總值1億2000萬美元,創下全球私人置宅價格紀錄,行事風格也讓世人側目。

@編譯彭淮棟

Business @ 低工資高技術 就在印度矽谷!

七月炎夏,在有印度西南部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一所體育館內,24家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公司正在聯合徵才,近三萬名大學畢業生摩肩接踵,反映印度資訊科技業(IT)蓬勃發展的景象。
印度急速竄上世界資訊服務業一線地位,班加羅爾現已躋身全球科技界公認的世界五大資訊科技中心,資訊系統公司(Infosys)則是一大推手,這家公司1981年由七位工程師集資一萬盧比(相當於當時的1200美元)成立,目前的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客戶包括波音、思科、戴爾、東芝等大企業集團,在全球卅餘國家有四萬員工。
Infosys成立十年內躋身全球五百大企業,是印度成長最快的企業,Infosys的崛起,正是印度短短十數年間由落後貧困、躍居資訊大國的縮影,IT是印度唯一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軟體輸出國,資訊服務出口一年達180億美元。
2000年的千禧蟲(Y2K)問題讓印度得到天賜良機,歐美大牌公司對這項利潤微薄的苦工嗤之以鼻,印度公司卻你丟我撿,軟體代工出口金額由8億美元,暴增至2003年的140億美元。
IT服務全球化趨勢方興未艾,Infosys帶動了「業務流程外包」到印度的風潮,「財星」五百大企業中已有將近一半把軟體服務相關需求,委外到印度代工,從客服中心、軟體開發和維護、咨詢、到硬體支援,為印度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印度在IT委外業擁有四把金鑰匙,工資低、技術水準整齊、擁有全球第二大英語人口、以及地理位置。在歐美國雇用一名軟體工程師的費用,在印度可請十個。最近外流的IBM公司內部文件顯示,IBM在歐美地區大幅裁員,卻打算到印度招聘1.4萬名生力軍。證諸Infosys公司的榮景,和印度軟體和資訊服務業一年將再成長32%的榮景,在在都證明,印度IT業前途一片大好。

@編譯朱小明

8.02.2005

News @ 打開iPod「白盒子」,把音樂還給聽的人

iPod憑什麼紅?

除了2004年底推出的iPod U2黑色特別版,iPod的白色魅力自2001年10月發表以來,即使在百家爭鳴的市場考驗中仍獨領風騷。根據蘋果電腦財務季報顯示,2005年第二季單季更有突破五百多萬台的驚人銷量,遙遙領先包括SONY、Creative、elio、LG以及iriver在內諸多硬碟式數位隨身聽品牌。連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都承認,這是蘋果電腦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產品。 究竟這白色方盒內藏有什麼祕密,能讓全球這麼多愛樂者趨之若騖?

研發面:切中市場需求

iPod的正面既沒有蘋果電腦宗教般的圖騰,第一代iPod推出市面時,不過是蘋果電腦白色風格電腦系列下另一款相搭配的玩具,除了蘋果信徒死忠擁護,幾乎沒有市場分析師看好這個既笨重、不容易保養、設計又稍嫌陽春的產品。 然而,數字會說話,市場成功證明了大容量的硬碟可以滿足樂迷們收藏音樂的需求,透過親切的大螢幕選單,加上單手即可輕鬆操作的觸控式旋轉鍵盤設計,iPod抓住了人類欲望的根本面──擁有、掌握與個性。 要了解iPod的迷人之處,就不能只從它的外表來看,因為做為一個數位音樂的承載裝置,iPod提供給消費者的聆聽經驗,更勝於其看似 「極簡」風格的外表。 將音樂帶著走、下載音樂以及MP3規格,這些都不是蘋果電腦的創舉,但iPod硬體與iTunes軟體的結合,卻開啟了數位音樂市場的成功模式。

商品面:周邊產品「軟、硬」兼施

基於「透過數位中樞串連各式周邊以豐富生活」的構想,蘋果電腦近年來專注於開發個人電腦與周邊設備的溝通能力,iTunes除了是蘋果電腦內建的數位音樂管理、編輯、播放與燒錄軟體,更是連結蘋果電腦與iPod之間的橋樑,要說iTunes是iPod在數位隨身聽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功臣,一點都不為過。早在iPod與iTunes之前,從來沒有一家單獨的電腦廠商,在自家的產品線中,提供個人電腦與MP3隨身聽間完整的音樂管理解決方案,像是音樂清單下載、同步更新曲目或透過電腦直接充電。 2002年7月,相容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iPod推出,可說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結合了iTunes視窗版本以及iPod內建軟體對視窗平台硬碟格式的支援,讓為數更廣大的數位樂迷們,得以享有與蘋果電腦教徒們相同的特殊音樂聆聽經驗。對蘋果電腦來說,跨平台iPod版本的推出,為往後數位音樂商店的交易模式,打開了經濟規模。 延續蘋果電腦產品系列的一貫風格,iPod問世至今已經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產品家族,除了原始iPod的四代改良產品,另有iPod mini彩色機、可播放照片的iPod photo、以樂團U2為名的簽名復刻版iPod U2。此外,更有被人批評為向flash記憶體MP3市場「撈過界」的iPod Shuffle,這台沒有選曲功能的MP3,以「生命是隨機的」〈Life is Randam〉作為訴求,提供了另一種享受音樂的態度。

行銷面:建立虛擬通路

而當微軟已建立起搜尋引擎及MSN網路王國,賈伯斯也開始思索如何將蘋果電腦與網路這個潛力無窮的媒體搭上線,線上音樂商店(iTunes Music Store, iTMS)的概念呼之欲出。 蘋果電腦系統內建Sherlock網路搜尋引擎以及.Mac會員網路的成功經驗,或許直接、間接促成了iTMS平台的開發。透過數位版權管理機制,iTMS讓消費者在幾十萬首歌曲中快速搜尋目標,並在三十秒的試聽後,合法付費下載音樂單曲(每首0.99美元)。這樣的模式,讓消費者得以省下更多的錢來購買其他喜愛的音樂,並透過數位版權軟體管理,轉存到iPod上無限次數使用。iTMS與iPod的結合可以說是蘋果電腦與音樂世界策略聯盟下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同時也為混亂的數位音樂盜版問題,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iTMS除了EMI、Sony Music、BMG、Universal及Warner等五大唱片公司聯合背書,更有許多知名樂團與歌手簽約加入。從2003年4月開台以來,iTMS已成功地在美、歐各國開張,並已銷售超過四億首歌曲。

影響面:樹立3C品牌典範

種種因素,讓iPod即使看似一個簡單的白色方盒,也能迷惑芸芸眾生。iPod的白色形象,已經成為數位商品的流行代名詞,許多周邊廠商靠著生產iPod周邊產品而大撈一筆,諸如收音、錄音、音響等各式擴充介面,以及攜帶及保護用品等就已超過四百種,綜觀3C電子產品,這樣的魅力尚無人能出其右。 不論iPod在外觀、功能上如何演進,還是會有人拿iPod的規格大作文章,特別是那些虎視眈眈的競爭者。事實上蘋果電腦只在乎一件事──提供消費者最棒的音樂聆聽經驗,而連把玩iPod也成為這經驗中相當重要的因素。正如品東西家居執行長鄧學中所言,「Apple有自己的DNA,別人模仿不來。」要想打敗蘋果,不如做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經驗來!
@林智惟

Trend @ 亞洲創意新首都──曼谷

由設計、音樂、行銷到時尚,曼谷正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為什麼泰國在這波「東西交會」的全球化洪流中,能異軍突起?《數位時代雙週》在今年七月走訪曼谷,為你帶回來三分感性、七分理性的解答……

捲動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國情諮詢」網頁,「泰國」的經濟表現並不會太搶眼--面積五一.四萬平方公里,人口六千五百四十四萬,每人平均所得八千一百美元。 但環顧生活周遭,泰國生活美學產業,卻正快速襲捲全球,不管是倫敦、巴黎、東京或台北。 二○○四年,全球最受注意的家具設計師猶登(Udom Udomsrianan),來自曼谷,他以藤條編織的小巧椅子,既傳統又現代,大受歐美顧客歡迎,在紐約蘇活區家具店的售價是一百八十一美元一張。 二○○二年,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旅行雜誌《Cond.Nast Traveller》舉辦一年一度「最佳旅館」調查,位於泰國普吉島的阿曼普禮(Amanpuri)渡假旅館,被全世界八十三萬投票者選為「亞洲第一名」,而這已不是第一次由泰國奪冠,位於曼谷湄南河邊的文華東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在之前就已掄元多次。以「聽海」著名的阿曼普禮,一晚濱海Villa住宿的房價,是由一千三百二十五美元起跳,約是台北遠東飯店房價的八倍。 一九九八年,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籌辦王室婚禮,耗資千萬美元,並創下籌辦活動「開國際標」的先例,歐、美廣告公關巨人紛紛大軍壓境,結果居然是由來自泰國、名不見經傳的行銷公司「指標媒介」(Index event agency)拔得頭籌。

工業獨大時代已遠 泰式美學經濟產值驚人

「曼谷,正踩在全世界最流行的邊界上,」台灣品東西家具總經理鄧學中指出。在去年創辦品東西之前,鄧學中經營生活工場家飾連鎖店,就已大量採用曼谷年輕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將店面打造出一種特有的現代輕鬆、慵懶人文的風格,「泰國自然環境豐富,人有感性,」鄧學中分析:「如果讓他們碰觸到歐、美城市人的生活,立刻就可以創作出東、西並濟的摩登設計,全世界少有人比得上。」數字能說話,近年曼谷在創意產業的爆發潛力,確實不可小覷。若將生活美學產業粗分為「娛樂」、「設計」兩大類目,在娛樂產業上,二○○四年泰國的流行音樂整體產值突破一百二十億元泰銖(約近九十三億新台幣),年成長幅度超過一五%以上,連「國片」電影也有三成以上市占率;在時尚與設計產業領域,二○○四年,由電信大亨出身的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帶頭,啟動「時尚曼谷」計畫,一舉把泰國設計產業的出口總值拉過三千億泰銖(約二千三百二十億新台幣),時尚紡織產品出口的金額更突破一千三百億泰銖(約一千零一十億新台幣),年成長率高達二○%。 台灣的股市以「電子股」知名全球,有趣的是,在曼谷的股票市場中恰有一個欄目,就叫「美學娛樂類股」,當台灣來的訪客問道:泰國設計新勢力最大的力量從何而來?「指標媒介」的執行長克霖凱(Kreingkrai Kanjanapokin)靦腆回答:「泰國人懂得如何生活,我們可讓生活變美(Tai people know how to live, we can make it beautiful!)。」他分析在過去「工業獨大」的二十世紀,泰國人對生活體驗的敏感、不知天高地厚的樂天性格,使他們無法掌握「精打細算」的製造業經濟。但到了「風格競爭」的二十一世紀,泰國人這樣的民族性,恰巧對應上了全世界工業社會「嚮往輕鬆生活」的需求,由泰國的音樂到曼谷的椅子,無一不大受歡迎,這樣的際遇,類似於義大利的家具、時裝和電影工業,於上個世紀七○年代接軌上西歐和美國的製造業一般,是時間的偶然,卻也是歷史的必然。

跨國集團踢到鐵板 泰國娛樂工業實力雄厚

從歷史上來看,泰國人或許不是天生愛好和平,但幸運的是,第二次大戰因英、法勢力的周旋,讓泰國因緣際會成為亞洲唯一未受戰火摧殘的國家,也因如此,儘管泰國過往經濟平平,更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受盡創傷,但泰國人卻能平和地看待生活周遭的一切。獲選泰國二○○四年最佳設計大賞的年輕設計師阿努亞克(Anurak Suchat)就解釋:泰國人懂得如何多元地創造生活樂趣,即使杯水車薪,「他們一樣是吃得痛快、玩得盡興」,這種對生活的本能式體會,無異是「泰式美學」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佳基礎。 走訪曼谷最著名的跳蚤市集「恰都恰」(Chatuchak),在亂烘烘的攤位間,亮眼的生活設計產品隨處可見,但你千萬別以為泰國的生活設計產業,都是這種漫不經心的小生意,事實上曼谷的娛樂工業已是亞洲最強悍的角色,也是全球市場裡唯一可和好萊塢與五大唱片集團角力的高手。 二○○四年,全球唱片銷售量同步下滑萎縮,各地唱片業者與網路軟體公司大興訴訟之際,泰國最大的娛樂集團歌萊美(GMM Grammy),卻悄悄地寫下營收七十億泰銖(約五十三億新台幣)、唱片銷售量超過一千萬張、獲利年成長率超過三成的輝煌紀錄。比起土洋公司相加、營業額僅有四十四億新台幣、總銷售張數更不到二百萬張的全體台灣同業,歌萊美幾乎算是難以匹敵的巨人。站在曼谷市中心四十三層總部大樓窗口,華僑總裁黃民輝手指天際:「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整個亞洲,」他笑著說:「各地唱片公司都學美國,唯有我們,知道怎麼經營在地文化市場。」

同樣讓台灣難堪的對比窘境,也出現在電影工業上。自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泰國電影創業家和政府聯手,要以文化喚回人民與市場的自信、認同,一連串高水準、精準市場定位的製作(從《幽魂娜娜》、《人妖打排球》乃至於《拳霸》),不僅內銷叫座(二○○三年泰國賣座冠軍《哈利玻特第三集》票房四千萬美元,但泰國本土片冠軍《靈異照片》(The shutter)也有三千萬美元),更可出口,帶動「國片」電影產值大幅成長。去年泰國國片產量高達五十部,在亞洲直追日本,年票房超過十五億泰銖,市場占有率與好萊塢拉成三與七之比,而對照台灣近五年國產片票房市占率,沒有一年超過二%的低水準門檻。 內需與外銷市場的雙重提升,讓泰國文化產業發展露出曙光,但曼谷電影工業的企圖還不只於此,相較於韓國電影外銷以日本為大宗,泰國顯然更加具「國際觀」,繼在《海灘》(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於泰國小島拍攝)一片與好萊塢打下合作基礎後,泰國肯達那電影中心(Kntana movie town)更於二○○四年重金禮聘電影《魔戒》製作人歐斯朋打造影城,援引《魔戒》在紐西蘭成功的模式,利用泰國天然景緻與環境開辦一座世界級片廠,並為國際片商提供技術支援,連帶架構起泰國影藝工業的基礎,讓曼谷成為新的亞洲數位內容中心。

外銷設計自有品牌 泰國設計師獲全球肯定

這個策略大為奏效,目前在泰國開拍的外國影片超過二十部,每年赴泰國拍攝影視節目的外國團隊,幾乎都超過四百個,不少擔任電影後期製作的日本、韓國、歐美影音工作者,都移居泰國,連台灣錄音工程業界的第一把交椅沈勝德,都決定揮別台北,在曼谷成立工作室。 接受泰國政府的委託,曼谷最大的活動行銷公司「指標媒介」在二○○四年成功地向全世界宣告「時尚曼谷」的到來,不單單只是在曼谷,「指標媒介」更將曼谷的美學延伸向香港、可倫玻、以及杜拜等地複製再現,並對有同樣條件的香港形成嚴重威脅。二○○四年日本權威設計雜誌《AXIS》選出的「亞洲十大設計新秀」中,泰國設計師即包辦其中四名,與日籍設計師不相上下,並列第一。去年剛獲得「全國十大最佳設計師」殊榮的阿努亞克,儘管擁有兩個品牌事業,作品也已外銷至全球,但他的企圖不只於此,他希望能帶著泰國當地年輕的設計師,繼續不斷在全球各地設立更多新的品牌,在國際村中打造一個全然屬於曼谷美學的品牌社群。 若說泰式美學的蔓延,單單只是因為泰國的美麗環境與樂觀天性,當然失之簡約,在台灣,跨國唱片公司與好萊塢電影的強勢,網路分享、下載、盜錄的蔓延,總被當成文化產業潰不成軍的理由,但與台灣淵源頗深的歌萊美總裁黃民輝直接指出,這些「外患」在泰國市場無一不存在,泰國從不曾獲得五大唱片與好萊塢電影的最惠國待遇,「本土文化工業要成長,靠的是對文化的敏感,以及獨創的商業策略,」他指出。 以唱片公司的經營為例,黃民輝就自始沒像台灣同業一樣,採取「向美國取經」的「工作室」分工作法,反而選擇由發掘新人、簽約經紀、發行、媒體、行銷到版權管理一手統包的企業策略,這使歌萊美能放手企劃、管理旗下的內容版權。當有了媒體,公司便很容易捧紅歌手,一旦掌握通路、KTV和演唱會,音樂周邊營收自然滾滾而來,即使遭遇網路下載的難題時,也能化危機為轉機--先一步開發出好用軟體,提供更方便下載的付費服務。相較於台灣小公司單打獨鬥、暴露在無邊的高風險下,「我們則是集合音樂、電影、媒體與網路三位一體的王國,」黃民輝笑著說。

曼谷美學經濟模式 台灣產業轉型的參考教材

不同於曼谷街頭的紛雜與隨意,曼谷在美學產業上絕對是專業要求、全心投入,旅居曼谷八年,目前擔任台北品東西家飾駐曼谷採購窗口的台灣設計師葉裕清就指出,泰國的音樂、影像製品水平不但已追上台灣,甚至有凌駕之勢,「泰國文化工作者尊重自己的專業,同時也被他們的環境所尊重,所以他們更加呵護自己的環境和專業。」 每一位觀光客到達泰國離島渡假時,都會獲得當地居民奔放的微笑,並送上一只花環,「Sawadee-krap(英文have fun之意)」他們說。以「代工製造」知名世界的台灣,如何能從曼谷的起飛中學到啟示,而不只是到此一遊,決定著我們下一刻的幸福--台灣要走上國際品牌舞台,先得找回我們失落已久的生活感動;換句話說,任何的轉型,都先應該取經曼谷。
@鄭凱維



8.01.2005

News @ 彪馬愛迪達 各擁一片天

彪馬(Puma)和愛迪達(Adidas)都是全球知名運動用品製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總是互不相讓,但這兩家公司的發源地都在德國南部赫佐格奧拉赫,創辦人是一對親兄弟。
距今近一甲子前,阿道夫?達斯勒(Adolf Dassler)發明出足球靴,1949年時便取自己名字前幾個字母為公司命名,成立愛迪達公司,而弟弟魯道夫(Rudolf)則另組彪馬公司,同樣生產運動鞋。
一直到現在,還有媒體喜歡拿這兩家公司成立的故事,諷刺這個不到人口3萬的德國小鎮仍處於「分裂狀態」。該鎮鎮長朗恩說:「有人說彪馬和愛迪達員工老死不相往來、不准通婚,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兩邊分隔的情形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明顯。」
或許情況真有改變,但兩家公司和其員工當然還是有差異。
在當地一家民宿工作的莫妮卡說:「在學校就不一樣了。有些小孩穿愛迪達的產品,有些穿彪馬。」這家旅館接待的客人,不分是愛迪達或彪馬來的。
她觀察到,兩邊公司員工在走廊上不會刻意避開,但確實很少聊天。此外,彪馬人似乎比較早起。
即使鎮長朗恩也不得不承認,魯道夫的孫子法蘭克最近從彪馬跳槽到愛迪達一事,確實在地方上「掀起一陣波濤」。
即使朗恩和鎮民認為兩家公司是良性競爭,但他們有時候難免會爭得面紅耳赤。
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時,由於國際足球總會(FIFA)禁止喀麥隆隊穿著彪馬的連身緊身運動服,彪馬於是指控愛迪達對FIFA施壓。
雖然兩家公司並非彼此信任,但雙方的競爭卻讓當地居民受惠不少。他們提供鎮民工作機會,也提供稅務優惠,更讓這個人口不多的小鎮,因為有超過70個國家的員工代表,儼然像個國際大都會。
如今兩家公司的管理階層已不再是達斯勒家族,也都各自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愛迪達目前的全球市占率僅居耐吉(Nike )之後,去年營業額達65億歐元。
而彪馬十年來努力耕耘,已打造出煥然一新的品牌形象,其市占率和15.3億歐元的營收雖遠低於愛迪達,但成長速度仍令同業艷羨。
@編譯廖玉玲/法新社赫佐格奧拉赫三十一日電